• 钱穆:我读书获得的人生教训

    或许是我个人的性之近吧!我从小就读书,所以我喜欢读关于生活教训的话。我还记得我15岁的时候,在中学,有一天,星期六下午4点,我像往常一样上音乐课。丈夫弹钢琴,学生们站着唱歌。我坐在一个同学旁边,私下拿着一本小书,放在座位上。我拿起它,看了看,但我忍不住感兴趣。偷看不耐烦,也没有告诉同学,拿着书,只是偷偷离开教室,独自找一个遥远的地方,直到深夜,回到宿舍,把书送回同学。这是曾文正公的家庭教育。可怜的是,我浪费了一个中学生,甚至不知道标题。那天晚上没什么可说的。明天是星期天。一大早,我跑出校门,径直走到街上,去了一家旧书店。我正在打开和卸下门板。我从门板缝的侧面溜了进去。看到店主忙着问,有没有曾文正公的家训?店主回答说是的。我惊讶地感到非常满意。他还说,家训与家书相连,有几本书,不能单独出售。店主看着我说:当你年轻的时候,读这么严肃的书真好!我听他说,感觉像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和荣耀。他在书堆上找到了一个,比我昨晚看到的更开心。他要的价格只有几美分。我把书的价格给了他。他问:你是学生吗?我回答:是的。哪学校?我也说过。他说:你一大早就从你的学校来这里,我以为你还没吃东西。他留下我在他的商店吃早餐,我很高兴留下来。他跟我说了很多话,说:下次要什么书,来他的店,可以借。如果你想买,你永远不会欺骗我年轻,要求高价。我将来经常去。他把这本书和那本书介绍给我,成为我非常信任的课外阅读教练。他说,如果你只爱它,你可以把它拿走。如果你一时没有钱,没关系。我把它记在账户上,你可以慢慢还。暑假快到了。他说:你不妨借钱。明春开学时再谈!因为曾文正公的家训,我遇到了一位书店老板,两年内,买了很多便宜的书。似乎十年后,我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书,我以为我读了很多书。有一天,4月初夏的晚上,我一个人拿着一本东汉书,在北廊闲读。突然,我想起了曾文正公的家书家训。这是一本十年来一直指导我阅读和生活的书。我认为曾文正教人要有毅力。他教人们从头到尾阅读,不要随意阅读,也不要半途而废。我问自己,除了读小说,从来没有一本书是从头到尾阅读的。我一时自惭,想依照曾文正训诫,痛改我旧习。我那时便立下决心,即从手里那一本东汉书起,直往下看到完,再补看上几册。全部东汉书看完了,再看别一部。以后几十册几百卷的大书,我总耐着心,一字字,一卷卷,从头看。此后我稍能读书有智识,至少这一天的决心,在我是有很大影响的。又有一天,我和学校的一位同事说:不,我病倒了。同事说:你经常读论语,这只是需要的。我不知所措,问:我病了,论语有什么用?那位同事说:你不在论语上说话吗?小心,斋戒,战争,疾病。你病得很快,不应该粗心大意,也不应该太害怕,只是用谨慎的话。我听了他一会儿的话,眼前一亮,才觉得论语的精髓,教人的一切。我想,我读了论语,忽略了这篇文章。当它有用的时候,它不会被使用。它值得杀人吗?所以我更了解曾文正公的家训,教人们自己去观察,谦虚地涵盖那些话。在同事的指导下,我有意识地学习,从此进步了很多。我经常喜欢把这个故事告诉别人。有一天,我和另一个朋友谈了这件事。他说:《论语》真是一本好书。你最喜欢哪一章?这个问题又让我震惊了。我通常读论语。我总是平静地阅读。有很多地方我忽略了它,但我觉得我最喜欢的是哪一章。我只是说:我不觉得你有问题。请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章?他大声朗诵:食物稀疏,饮用水,放松,音乐也在其中。不公正、富有和昂贵,对我来说就像一朵浮云。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他说。听了之后,我的心突然明白了。从那时起,我学习并有意识地进入了一个领域。对于那些关于生活教训的人,我总是感到善良和有趣,总是在心里盘旋。我在二十四五岁之前就读书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学习了。在未来,我会读更多的书,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事情。当我去中学和大学教书时,许多学生问我读书法。我总是建议他们读曾文的公共家庭训练和论语,但我觉得许多年轻学生的反应与我非常不同。有些人,听到孔子和曾国藩,似乎失望了。有些人,偶尔翻阅家庭训练和论语,也不感兴趣,好像有些人没有开始。当时,人们不喜欢听课,但他们喜欢谈论哲学。我也知道,不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而且《纽约时报》的氛围也是不同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其他人可能不会有同样的启示。换句话说,教我并使我受益的教训并不一定也可以用来教人们。因此,我总是喜欢在书中找到对我有教训的人,但我不敢轻易从中受益。我想,我从这门学校跑进了知识,但不容易把这门学校直接告诉人们。当然,我学习不够,教生活,真的不容易。问我为什么,山上只有白云。只能享受自己,不能持有你的礼物。山上的白云,怎么能持有礼物呢?但我这样读书,不仅有时觉得受益,有时也觉得书中说,似乎在我有一个特别真实的理解。我想,如果我遇到了一个年轻人,如果他没有接受一些教训,他怎么能教他使用他的想法呢?所以我总是想告诉人们我对这本书的理解,那就是庄子所谓的古代徒弟。它说,古代也有,而不是我也有。这在庄子也认为,虽然它不是为了生病。但有时,其他人会说我很固执和保守。我不怕别人说我的话,但我这样告诉人们,别人不接受,为什么人们会受益呢?这对人们没有好处,但一定是我说的。即使我很难回来学习,但我也不敢轻易说。注:本文摘自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自序...

    2022-04-03 论语 钱穆注 论语 钱穆 pdf

  • [每天读本书]《富爸爸,穷爸爸》你需要的财富观

    当我们作为父母建议我们的孩子上学,努力学习,找到一份好工作时,我们通常只是出于文化习惯,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对的。但当我遇到罗伯特时,他的想法让我感到惊讶。因为他被两个父亲训练长大,他被告知要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而奋斗。他受过良好教育的父亲建议他为企业工作,而他富有的父亲建议他有自己的企业。这两条路都需要教育,但学习的科目却完全不同。他受过良好教育的父亲鼓励他成为聪明人,而他富有的父亲鼓励他雇佣聪明人。有两个父亲造成了很多问题。罗伯特真正的父亲是夏威夷教育部主任。罗伯特16岁时,他真正父亲的威胁如果成绩不好,就找不到好工作几乎失败了。他已经确定他的职业道路是拥有企业,而不是为企业工作。事实上,他承认,如果不是因为一个聪明而固执的高中辅导员,他甚至可能不会上大学。他渴望积累资产,但最终发现大学教育对他也有好处。事实上,今天的大多数父母可能会认为书中的一些观点太牵强和激进了。有些父母不能让他们的孩子诚实地呆在学校里。但考虑到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敞开心扉,迎接新的、大胆的想法。鼓励孩子成为员工是建议他们缴纳超过他们应付份额的税,只获得少量的养老金,没有保证。毫无疑问,税收是一个人最大的支出。事实上,大多数家庭每年从1个月到5个月中旬为政府纳税。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想法,这本书提供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罗伯特说,富人以不同的方式教育他们的孩子,在家里,在餐桌旁。也许你不会和你的孩子讨论书中的一些想法,但谢谢你看到了它们,我建议你继续探索它们。作为一名母亲和注册会计师,我认为努力学习并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建议孩子们学习一些更复杂的东西。我们需要新的想法和新的教育。也许告诉孩子们努力成为一名好员工,同时拥有自己的投资将是一个好主意。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其他父母。罗伯特想告诉人们的是,只要他们选择这样做,任何人都能成功。今天,即使你是一个花匠、看门人甚至失业者,你仍然有能力教育自己,教你爱的人关心自己的财务状况。请记住,金融业务是在解决金融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变化。它和人类以前经历过的一样剧烈,甚至更糟。没有人有水晶球可以预测未来,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更大的变化就在前面。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至少有两个基本的选择:安全的财务管理,或者通过教育唤醒你和你的孩子的财务人才,以便更聪明的财务管理。注:以上摘自本书序言这就是你需要的。——————-原作名:RichDad,PoorDad作者:莎伦·L·莱希特,[美]罗伯特·T·清崎译者:杨君,杨明评分:8.2清崎有两个父亲:穷父亲是他的生父,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官员;富父亲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毕业但擅长投资和财务管理的企业家。清崎遵循穷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上大学、服兵役、参加越南战争,经历了人生的平凡早期阶段。直到1977年,清崎见证了穷父亲失业,富父亲成为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清崎毅然追求富父亲的脚步,进入商界,登上了致富快车。清崎以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

    2022-04-05

  • 关于《三体》、黑暗森林以及我们不知道的一切

    《三体》8月23日,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结果最终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不负众望,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此次获奖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三体》众望所归夺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说明中国科幻已经具备世界级的影响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称:“祝贺大刘为中国科幻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雨果奖堪称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而且比诺贝尔文学奖更专业,更纯粹,更关乎文学的核心要素:想象。荣耀属于大刘,属于所有热爱科幻的人们,也属于雨果奖与科幻本身。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在获奖之前,《三体》在中国的流行就已经超越了科幻小说读者的群体而被社会大众接受,尤其是在互联网圈早已备受推崇,小米的雷布斯就是典型的粉丝代表,雷布斯去年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他说这本书是号称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在他看来,《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三体》的资深粉丝中,还包括百度李彦宏、联想柳传志、游族林奇、360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我自己是一个科幻小说的忠实读者,读过上百本长篇科幻,《三体》是我近几年读过最好看的科幻小说。就像你知道的,《三体》的故事围绕半人马座三星文明和地球文明之间的战争展开,三体人的文明令地球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向地球发射了封锁科技的智子,并且派出以百分之一光速飞行的太空舰队,这支太空舰队之后还出现了可以直接进入光速飞行的第二太空舰队。可是,三体人的技术与宇宙中其他文明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三体文明被光粒毁灭,而地球文明则毁灭于“二向箔”的攻击。之所以《三体》让我觉得读起来爽,是因为大多数小说都是个人尺度的,而《三体》描写的是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智慧文明最终的结局和命运。黑暗森林黑暗森林法则是大刘在《三体2–黑暗森林》引入的法则。在书中,主人公罗辑在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状况下,受到叶文洁启发,从两条不证自明的基本公理出发,借由引入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从理论上建立起的一套关于描述当前宇宙社会大图景的大体系的一门学科——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和重要概念: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3猜疑链:宇宙中的不同文明会猜疑对方会采取各种手段毁灭自己;4技术爆炸: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文明在宇宙尺度中很快可以通过技术大爆炸超越自己。黑暗森林法则为其结论。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我非常喜欢大刘的这个解释,但是真正让我进行了深入思考的,并不是大刘的黑暗森林法则,而是费米悖论本身。关于费米悖论我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农村,在我的时候,夏天我们喜欢睡在屋顶上,仰望着漫天的星辰。今天,我住在北京,我已经不再能够看到星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仰望星空的经历。任何一个人,在一个晴朗无月的晚上,在一个适合观星的地方,抬头望见满天星星,总是会心有所想:有些人被星空的壮美感动,有些人被宇宙的辽阔震惊,还有人像大刘一样感到存在危机,然后脑洞大开一会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而物理学家费米的感受是:Whereieveryody?满天星星的夜空看起来非常壮观,但是我们只是在看看附近的地方罢了。在最适合观星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大约2500个恒星,这大概是银河星里恒星数量的一亿分之一。这2500个恒星中的绝大多数都距离我们不到1000光年,大约是银河系直径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空其实只是下图中的红圈那么大的地方罢了:当讨论恒星和星系的时候,一个能挑战几乎所有人类神经的问题,就是:“地球之外是否还有智能生命存在?”让我们用数字来讨论这个问题。虽然银河系里面有1000亿–4000亿个恒星,并且在可观测的宇宙内有几乎同样数量的星系。对应每一个银河系的恒星,就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星系。也就是说,可观测宇宙内的恒星数量大概是在10^22到10^24之间,这个数字写出来是这样的:据估计,地球上沙子的数量是7.5×10^18粒,也就是说,对应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宇宙中都有10000颗恒星。科学界对于恒星中有多少是和太阳类似(大小、温度、光度)的还没有定论,通常的观点是5%到20%。我们采用最保守的估计(5%),以及对于恒星数量估值的下限(10^22),那么就是说有5×10^20个恒星是和太阳类似的。而这些和太阳类似的恒星里有多少是拥有一个和地球类似(允许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来支持类似地球生命)的行星的呢?这个科学界也没定论,有些观点认为这个比例高达50%,也有比较保守的研究认为应该在22%左右。根据我们已经知道的恒星形成过程的天文学知识,科学界现在比较确定任何一个非双星的恒星都应该拥有至少一颗行星(详见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基彭哈恩著《千亿个太阳》),结合前面采用的5%类太阳恒星的假设,就是说宇宙中有至少1%的恒星,拥有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也就是说存在10^20个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个观点之前只是推论,但是Keler-452的发现让这个结论变得令人信服:对应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宇宙里就有100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再往后推算,我们就只能瞎蒙了。假设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这些类似地球的行星中,有1%出现了生命。再假设,那些出现了生命的行星中,有1%的行星上的生命的智能发展到了类似地球的程度。这就是说,可观测宇宙中存在一百万亿个智能文明。回到咱们银河系,运用同样的算法,和对于银河系恒星数量估计的下限(1000亿),我们可以算出来,银河系里可能有10亿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和10万个智能文明。SETI(SearchforExtraterretrialItelligece,地外文明搜寻计划)是一个以收听来自地外智能文明信号为目的的组织。如果银河系里存在10万个智能文明,哪怕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对外发射无线电波或者激光束或者其它联系信号,SETI的卫星阵列应该会收到各种各样的信号。但是,SETI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信号,一次都没有。那么问题来了:Whereieveryody?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地方。我们的太阳是个很年轻的恒星,也就是说存在着年纪比地球大很多的类地行星,理论上来说他们的文明程度应该远比我们发达。我们的地球是45.4亿年,假设我们把地球和一个80亿年的行星X对比:比我们领先一千年的文明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世界能给一个中世纪人的震撼一样。一个比我们领先一百万年的文明和我们的差距,可能和我们与大猩猩的差距那般。而行星X上那个比我们领先了34.6亿年的文明会是怎样呢?卡尔达肖夫指数是根据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数量来量度文明层次的指标。它有三个类别: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人类还没有达到I型文明,按照卡尔萨根的算法,人类可以算作0.7型文明。I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母恒星的全部能量。我们还没有办法理解这样的事情要怎样才能做到,但是人类还是尽量使用想象力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是戴森球,这是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它可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III型文明把前面两张都甩在了后面,它能够动用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那么多的能源。当然,这一型的文明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别忘了,前面的行星X上的文明可是有34亿年的时间慢慢发展的。如果行星X上的文明和我们类似,并且成功生存到了III型的话,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星际旅行的方法,甚至开始对整个星系的殖民了。对于恒星际殖民的方法,以银河系为例,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复制,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种能够航行到别的行星的机器,然后用利用新行星上的材料花500年左右的时间自我复制,然后将两个复制品送向下一个目标,即使用比光速慢的多的速度航行,这个模式也能用375万年的时间完成整个银河系的殖民。当计量单位是10亿年的时候,375万年不过是一眨眼而已。回到我们我们之前的推算,如果银河系里1%的智能文明成功的达到了具有星际殖民能力的III型文明的话,光银河系就应该有至少1000个III型文明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些文明的存在应该很容易被留意到才对。但是我们至今为止,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也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Whereieveryody?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写到了NASA宣布发现Keler-452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背后的深刻含义恐怕并没有被深入思考。之前一直有一个论点认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有可能很少,地球是万里挑一的幸运儿。现在看来,只怕不是。人类用很不精确的观测手段,观测了几百颗恒星,就轻易找到了一颗宜居行星。如果不是碰运气碰上了,那这件事情说明仅仅银河系里,宜居行星的数量级可能在千万甚至亿这个级别上,而且这颗行星比地球早开始15亿年。距离只有1400光年,即使造出光速1/100的飞船就可以在14万年到达。这种飞船不需要太科幻的技术,完全在人类现有理论的框架内,人类可以在几百年内造出来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即使不造飞船,建一个瞄准这个行星的发射站,只需要1400年就可以让对方收到地球的问候。然而,地球至今都没有收到任何来自这颗早进化15亿年的兄弟的任何信息。人类都可以这么轻易就发现宜居星球,难道外星文明就发现不了地球吗?可事实上,整个宇宙对地球都是彻底的沉默。Whereieveryody?我们不知道的一切《三体》之后,无书可读,现在的科幻小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方面我对作者的文笔和阅历有要求,另外对作者的科学背景有要求,因此,除了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近翻译出版的小说之外,我现在更多的是看科普和科学方面的书,甚至在有些我自己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领域,比如化学方面,我是直接看相关的大学和研究生教材。我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人类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但是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垂直,很少有人能够从更高的高度去描述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有些还有明显的不相容。比如我们知道化学这个学科的底层是基于电子在量子物理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约束下的在原子核之间的运动,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所有的细节,比如我们不知道X射线和其他辐射是如何引起有机分子同分异构的转变;我们知道生物学和化学的边界是基因,基因具有生命的一切特征,因而和非生物不同,基因同时和遵从一般化学定律的分子有关,但是我们现在无法精确的知道每一个生命行为下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我们不知道每一个有机分子同分异构体的转变对应的生物学和遗传学上的影响。在更大的尺度上,我们虽然知道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我们至今不知道太阳系和其他恒星是如何从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形成的,为什么太阳系的角动量都给给了行星而太阳自身则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质量;我们虽然知道这个宇宙有亿万颗恒星,而且每一个单星都应该有行星,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外星文明和我们联络。从我熟悉的计算机专业的角度讲,我们知道信息、比特和熵,但是如果考虑一下把一比特信息放入黑洞中,那么会发生什么?每当我有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去思考这些问题,虽然身体无法脱离地球,但是我的精神可以悠游太虚,这是我的休息和生活方式。对于我来说,读完《三体》之后,再也没有科幻小说可以满足我的想象力,因而我恐怕只能自己思考,我是一个有很强好奇心的人,我努力想要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个了解不仅仅为了知道人类是否会飞向其他恒星,也不仅仅是想知道人类在未来是否会遭遇其他文明,我更想知道的是,我们人类是否有能力认识世界的终极规律,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的未来如何?意识乃至智慧是宇宙发展中的偶然还是必然?我们是有唯一的宿命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来源:何晓阳读书笔记...

    2022-03-3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